從QQ空間到朋友圈,“朋友社交”在何方?
什么是“朋友”?
根據(jù)百度百科介紹,朋友,是指在任意條件下,雙方的認知在一定層面上關聯(lián)在一起,不分年齡、性別、地域、種族、社會角色和宗教信仰,符合雙方的心理認知、可以在對方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。朋友之間可喻為雨中的傘、指路的燈。雙方心理契合更為深度時,可稱之為知己。
曾有言:“人生得一知己足矣!”固有高山流水覓知音?!拔∥『踔驹诟呱?;洋洋乎志在流水”,高山流水,終覓知音;后,鐘子期死,伯牙終身不復鼓琴;

也有言:“士為知己者死”固有豫讓為了給主公智伯報仇,不惜以身試法,終因刺殺失敗而被捕;
朋友,自古至今,都是一個神圣美好的詞匯。一曲古流水,千載以下,牽動人們多少情思。但在浮華人世間,科技愈發(fā)先進,但似乎知己也越是難尋。黃磊,曾經(jīng)中國的第一位影視歌三棲的明星,也因為知己的離去而發(fā)誓再不唱歌,這是獨屬于現(xiàn)代人的最后一份對朋友的執(zhí)著。但,幸運的是,黃磊曾經(jīng)擁有了這個知己;但,遺憾的是,仍有多少人終其一生都不能找到知己呢?這個事實也不禁引起了人們的反思。
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時代,社交軟件逐漸普及,全民社交也逐漸從QQ發(fā)展為微信,上至耄耋老人,下至總角少兒,都會在微信有自己的一份話語。可是,伴隨著微信好友人數(shù)越來越多,你的朋友真的越來越多了嗎?亦或者說,你還有真正交心的朋友嗎?你還能找到當初那些志同道合的知己嗎?
下面,我們將從QQ空間和微信朋友圈來探究“朋友社交”的秘密!
1 內容與“分享”
回歸本心,QQ空間和微信朋友圈的初始定位是什么?QQ空間和微信朋友圈的初始用戶內容是什么?
QQ空間:
2005年,騰訊致力于為用戶們提供一個專屬于自己的個性化網(wǎng)絡家園,日志、相冊、留言板、個性花藤、自定義界面、個性化頭像等全方位功能相繼推出。
“圈地為王、我有我空間”這是QQ空間的初始定位。這一年開始,億萬互聯(lián)網(wǎng)用戶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家。

“家”多么美好的詞匯。在人們心中,并不是有血緣關系才算是家人,只要能夠分享心情,有共同的心理期許,就能是“家人”(此處的家人其實更多的是朋友)
QQ空間經(jīng)過多年的發(fā)展,已經(jīng)不再是簡簡單單的部落格,而更多的成為了QQ用戶的一個分享自己心情和朋友交流的社交場所。
打開QQ空間,裝扮自己的家園,寫寫日志,發(fā)發(fā)說說,把身邊新鮮的事情、新鮮的狀態(tài)傳上QQ相冊,朋友間互踩留言……
為什么要用QQ空間?因為在QQ空間,你可以發(fā)表自己最真實的看法,不用在意家人、同事、領導的看法,在QQ空間,你就是,最真實的你自己。這種真實舒適的狀態(tài),至今還未有哪個平臺可以攻破。
朋友圈:
百度定義,朋友圈一般指的是騰訊微信上的一個社交功能,用戶可以通過朋友圈發(fā)表文字和圖片,同時可通過其他軟件將文章或者音樂分享到朋友圈。用戶可以對好友新發(fā)的照片進行“評論”或“贊”,其他用戶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評論或贊。
起初的朋友圈,內容相對比較單純。大家分享著自己每天的生活喜樂。吃早餐發(fā)一個,高興發(fā)一條,天氣好發(fā)一條,有感而發(fā)也是一條,吐槽別人也是一條。很久之后,我們再查看自己的朋友圈的內容,就能看到以前的自己是怎樣的,以前遇到這種事情是怎樣想的,原來自己在不知不覺之間竟也變了這么多,亦或者是原來我從來都是這么的固執(zhí)。
但是,在不知不覺間,朋友圈已經(jīng)成為了一個工作場所。發(fā)廣告、炫耀黨、雞湯黨、負能量、工作轉發(fā)、點贊、微商黨充斥著朋友圈。以前發(fā)朋友圈可以感受不一樣的人的生活狀態(tài)并從中給與自己不一樣的生活體悟,讓自己更勇敢去追夢;現(xiàn)在的朋友圈,大多是一些沒用的垃圾信息,就算還有幾個人在分享,也會在評論中看到一些杠精去質疑別人的喜歡與快樂,這樣之后,又還有幾個人愿意去分享生活呢?
有時候,朋友圈就是一個隨手的日志,并且是那種只要騰訊不倒閉就不會消失的日志。以前,我們習慣于在QQ空間分享日志,但是在長大之后,朋友都遷移到微信,再加上QQ空間沒有手機端,所以微信朋友圈也逐漸衍生為我的心情和感想日志。
因此,我經(jīng)常會在朋友圈發(fā)表長篇大論的感想,對時事的批判,對生活小事的分享,并在一段時間后回頭看看我當初的樣子。但是,身邊很多人都在說,你發(fā)在朋友圈不就是想讓別人看的嗎?
實話說,發(fā)朋友圈的那一刻,我們可能會期盼著有個人能夠真正的了解你的感受,也就是找到知己。但是,在多次沒有人評論、點贊的時候,我們其實也并不會因此而失望。
分享是一個很神奇的詞匯。據(jù)百度釋義,分享就是讓別人也感覺到自己的感受,或者同別人述說自己的感受。這種共享可以是精神上的,也可以是物質上的。實質上,在我看來,分享很多時候都是一個單方面的狀態(tài)。比如你和你的朋友分享一部電影,你興奮地和她講述看電影的感受,你的朋友可能和你產(chǎn)生了共鳴,但是對方可能并不會去看這部電影。這種分享其實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分享,在即時性上對你產(chǎn)生了正反饋,但不會在之后又更多的反饋。
于是,朋友圈的分享由于沒有了即時性,其正向反饋會比面對面交流更加困難。
因此,朋友圈分享的人們并沒有多么期望著別人的回復,因為在決定分享的同時就已經(jīng)考慮到了事情發(fā)生的可能性。
我很欣賞白敬亭的一句話:“我的朋友圈我做主”我愿意或者不愿意發(fā),這都只能是我自己決定的。無論對方是打著怎樣的名義,都不能干涉我的決定。
朋友圈是誰的?!是你自己的朋友圈!你自己的地盤需要別人主宰嗎?!想罵誰就罵誰!想說什么就說什么!!不喜歡看的拉黑!!做人難道不需要這么酷嗎?!
2 使用場景
QQ空間:
沒有人永遠16歲,但永遠有人16歲。
因此,QQ空間的使用者永遠穩(wěn)定,一波又一波的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奔赴QQ空間的戰(zhàn)場。QQ空間的裝扮的復雜性注定了使用者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此,因此QQ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成年人實施了使用壁壘。這也使得QQ空間更加的純粹。

于是,QQ空間成為了少男少女交友的必選之地。
但是,QQ空間又因為陌生人可見這一屬性,使得其好友體量太大太雜,也在一定程度上給“朋友社交”帶來了不便。
朋友圈:
一般來說,朋友圈都是僅好友可見,評論僅共同好友可見,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微信成為了熟人社交。
首先,什么是熟人?
百度釋義,“熟人”是指彼此比較熟悉,曾經(jīng)打過交道,有一定關系的卻又不是十分密切的人。熟人,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陌生人以上、朋友未滿的人。
因為微信的用戶屬性,所以,這也注定了朋友圈不可能成為“朋友社交”。
因為人的特殊性,很多時候,我們愿意對陌生人吐露心事,卻不愿意對身邊的“熟人”來聊一點點自己的傷心事。因此,朋友圈逐漸淪落為微商、廣告、炫耀黨的主戰(zhàn)場,而讓真正樂于分享生活的人將其關閉。
3 朋友社交在何方?
暢想一下,朋友社交是什么樣的?
其實很簡單,工作和生活分開就可以了。
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,工作都在微信中交流,并因為工作置頂了很多個交流群。這也就造成了我們很多時候都一不小心忽略了生活,也忽略了朋友和自己。
如果工作和生活分開,每個人都有一個工作號,生活號只對自己喜歡的、愿意交流的人開放,那么,朋友圈就能真正變成一個生活體驗和感悟的分享平臺,不用再設置什么僅三天可見,不用設置分組屏蔽。

這才是真正的分享生活的喜聞樂見的交流平臺。
以前的QQ能做到,最初的朋友圈能做到,而現(xiàn)在的朋友社交平臺,又有哪個能做到?
希望,這一天能夠早點到來!
發(fā)現(xiàn)品牌欄目
品牌強國優(yōu)選工程